為更進一步瞭解臺灣在地加工食品的各種應用,以及拓展 台灣防災食品 的可能性,協會日前(8/18)拜訪 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 ,獲得 洪美英副執行長 以及 推廣處沈世然處長 熱情接待。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一直以來致力於提升國內農產品的衛生安全與附加價值,同時也為本土農民提高收益。長年以來持續推動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標章,是台灣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最高品質的代表標章,在食安風波來臨時,CAS認證標章是國人健康最大的保障。
現代的台灣人生活十分方便,都市或鄉村都有超商或市場可以快速訂購或採買食物,「因應災害而準備物資」的概念已不如曾遭遇戰火的老一輩,那種因擔心天災人禍而預先儲備糧食的習慣幾乎已經消失。此外,台灣人對保存期限長的防災食品(通常五年以上)下意識會以為日本災食是添加很多防腐劑才能延長期效(其實是透過特殊滅菌方式達到長效保存;另一原因是台灣食品法規的效期標注最長只能三年),擔心有害健康而裹足不前。這也是目前台灣和日本防災食品市場的巨大差異,日本習以為常的 防災物資居家儲備 ,在台灣,僅少數民眾或組織(例如末日求生團體)會預作考量。
沈組長補充說道:「很多都市人的三餐在超商解決,就連疫情嚴峻時,還有外送平台可以叫,台灣食物取得真的是非常方便,因此比較沒有儲備的習慣,即使購買加工食品也多是泡麵或罐頭,不像日本有多元豐富的防災食品品項可以選擇。」
然而,便利生活仰賴的是完善的物流網絡,倘若發生天災導致供應系統癱瘓時,這時便考驗企業的持續營運及民眾自主應變能力了。「受災後,企業組織如何確認成員安危或統計受災人數?如何橫向聯繫協力廠商?無法返家時,是否有足夠的物資可支援?」「平時是否演練過災害情境,為自己和家人準備足夠的飲水食物?」「若受困時,要怎麼求援?」「若有嬰幼兒或身障的家人,要怎麼準備物品?」黃少薇秘書長表示這些議題都需要平常就跟家人或朋友同事討論,才能臨危不亂。
黃秘書長也分享日本高知縣的防災行動:「不僅落實災害避難地圖的設計和融入生活、學校與社區合作,海嘯避難塔上還有當地小學生親手繪製的加油標語,鼓勵避難者堅持到最後一刻,戶外教學時老師也會帶領學生走訪避難塔實際體驗。此外政府也積極輔導在地食品加工業成立防災罐頭工廠,增加就業機會讓年輕人回流,提升居民自助互助的能力。」政府負責政策推行並帶頭推廣,民間產業則努力開發更多口味的防災罐頭行銷全國,公私協力讓防災更有韌性。
未來,也建議台灣的防災公園或鄰里社區可以逐步設置「防災倉庫」,內部儲放相關的救災物資,除了可以增加防災韌性、加深民眾防減災意識之外,也能帶動更多國內業者投入防災產品的開發。
沈處長以日本超商販賣的米食製品為例:「現在吃米的人口逐漸減少,若能利用部份的公糧稻米開發成為防災米食,或可帶動產業發展,且能夠符合台灣在地自給自足的需求。」未來也能夠朝向脆弱受災人口、寵物的方向發想。「台灣現有的食品加工技術非常好,調理包技術除了口味多變還能軟化骨頭,增加鈣質補充,對老人家來說是很好的防災食品」,洪美英副執行長笑著說道。
此行拜會為防災食品增添更多想像空間,使「防災生活化」願景更加具體與明確,深深期待防災食品的未來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