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總面積有幾近四分之三屬於山坡地,稠密的人口和交通網絡相互交織分佈,如何有效利用坡地又能與災害風險永續共存是臺灣長期的挑戰。「在災害來襲前,只要提早24小時做出預警,即可減少30%的損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說道。
7月4日在台北舉行的「2023 坡地防災智慧監測與維護管理研討會」,特別邀請到7位台灣優秀的坡地防災專家:臺大土木系教授王泰典、交通局公路總局段長吳世傑、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副工程司魏佳韻、中興工程顧問社副主任高憲彰、台灣世曦工程公司工程師紀建宇、行政院水保局總工程司陳振宇和新北工務局副總工程司陳德儒,熱烈分享最先進的坡地維護管理方案,吸引超過250位產官學研跨領域的來賓。
身處多災、多坡地的台灣,我們永遠要學習如何與災害共存,特別是隨著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後,災害不再是單一型態,而是呈現多種災害接連發生的複合型態,影響的層面更大、更廣。經歷過921地震、桃芝颱風、八八風災、蘇迪勒颱風等重大天然災害事件,除帶給我們生命財產損失及難以忘卻的創傷外,也讓國內由每次災害事件中累積經驗,持續改進及提昇防災能力及能量,同時體認到防災預警的重要性。
在此同時,受益於科技發展,防救災的發展逐步由傳統人工作業,進展到自動化、系統化,並朝向智慧防災、數位管理目標前進。藉由IoT物聯網技術來建構更強大、更廣泛的通訊網路;環境感測器製造成本與應用門檻降低,可依據現場監測需求開發或整合最適切的感測網絡。最重要的,建立政府與民間的共享與協作機制,例如政府開放平台、open data,以資料驅動防災的公私協力,共同提升防災能量。
該研討會由行政院災防辦公室指導,臺灣防災產業協會和地工技術基金會主辦,除了產學研界的參與之外,也邀請了各邊坡治理單位與會。行政院災防辦公室主任吳武泰表示,疾切希望能促進各治理單位的經驗交流,藉由彼此的經驗,能共同提升面臨維護管理與災害應變決策能量,減小災害發生的可能。
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彭啟明致詞中點出坡地防災對於企業防災的重要性也持續提升,在國內知名企業中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TCFD)中坡地防災已經被單獨提出,屬於需要揭露的風險因子之一,若進一步能和台灣發展良善的民生公共物聯網整合成一個介面與管理機制,將會是全民福祉。
中興工程顧問社副主任高憲彰特別指出,國內水庫邊坡管理的單位權責繁雜,然而水庫邊坡的穩定影響的是下游數以萬計生命財產的損失,監測數據如何支持決策,將考驗各單位安全管理的整合能量。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副工程司魏佳韻表示,邊坡養護制度逐年提升的同時,也期待能建立完備的防災模式,將高風險邊坡防災預警落實到智慧化管理,增加用路人的安全保障。
此次研討會讓與會者能更為瞭解監測技術與智慧科技應用於公路防災預警、土石流與大規模崩塌疏散避難、水庫及集水區管理與維護、山坡地社區管理之成果,以及創新監測方法、智慧預警機制等。坡地維護管理有賴全民上下公私協力的群體協作,有效的預警和維護會是與災害共存的解方。